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知识库 > 常见问题 >
  • 南美洲游谨防”寨卡热” 该如何预防蚊虫叮咬?
  • 本站编辑:帮帮拜思特发布日期:2015-12-21 14:56 浏览次数:
        元旦前后,很多人准备出国旅行,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前不久南美洲等地发生的“寨卡热”疫情。
    “寨卡”是乌干达语“Zika”音译,意思是“杂草”。1947年,科学家们在乌干达对猴子进行黄热病研究时,发现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症状,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病毒。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,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寨卡病毒。
  1948年初,科学家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。血清学研究证实,人类也会被感染。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,与乙型脑炎病毒、登革热病毒、西尼罗病毒是近亲,动物试验证明,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。后来的调查发现,寨卡病毒在非洲、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(特别是猴子)中广泛流行。
  虽然尼日利亚于1954年首先证实了3例人类寨卡病毒感染病例,但这种病毒以前很少感染人类,从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,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。2007年4-7月,位于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上有185位患者出现发热、头痛、皮疹、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,其中49例被实验室证实为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,59例被诊断为寨卡病毒感染疑似病例,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人类感染暴发事件,但没有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。
  2007年以后,泰国、柬埔寨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常有一些散发病例,但没有大流行的疫情。不过,2013年以来,寨卡病毒再次受到人们关注。2013年-2014年,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,估计当地11%的居民被感染。从此,寨卡病毒开始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国流行,造成多起人类感染流行的疫情。最近的疫情主要发生在南美洲,巴西、哥伦比亚等国都发生了疫情,今年11月11日,世界卫生组织又通报了南美洲苏里南共和国4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。
 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,属于人-畜共患疾病,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“寨卡热”。蚊虫叮咬人后,大约经过3—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。“寨卡热”的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、头痛、疲乏、皮疹、关节痛和结膜炎,手掌和足底红肿,口唇干裂,舌红如草莓。其临床表现与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,且均为蚊虫叮咬传播,流行地区也相似,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,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。
  “寨卡热”为自限性疾病,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,发病后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休息,症状一般持续2—7天自行好转,无须住院治疗。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终生免疫,目前没有感染后再次感染的报道。
 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,主要是消灭蚊子,防止蚊虫叮咬。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,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、盆、瓦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。因此,要“翻缸倒罐,清除积水”,消灭伊蚊的孳生地。
  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,但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者,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。
企业资质 / CERTIFICATE
  • <strong>屋里喷什么能驱赶跳蚤</strong>
  • 国家A级资质
  •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
  •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
  • 商业特许经营证书
  • 集中空调清洗服务资质
  • 油烟管道清洗服务资质
  • 浙江除四害科技协会会员
  • 白蚁防治协会会员证
  •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
  • 专利证书
  •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(中文)
  •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(英文)
  •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(英文)
  •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(中文)
  •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(中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