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斗蛐蛐”是源于唐代的古老民间娱乐。而这项娱乐活动的正主儿乃是中华斗蟋,这名儿一听就战斗力极强,非常适合搏斗鏖战。
令促织天子朱瞻基沉迷的也正是这厮。那今天我们就来唠唠这中华斗蟋。
中华斗蟋又名迷卡斗蟋,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种常见鸣虫,即常人所说的“蛐蛐儿”,它是中国最常见的用来斗蟋蟀的品种之一。
除高原地区之外,产地几乎遍布全国。然一方水土养一方虫,宁津和宁阳是两大著名产地,据说这俩地方出产的虫格外地身手不凡,纵横南北,斩获“无数大奖”......
体态特征
中华斗蟋个头不大,身体最长不过1.8厘米。
图片来源:网络
雄性中华斗蟋两侧前翅结构不对称,有音锉——音齿和翅表面的微毛结构,左右前翅互相摩擦这一部位即可发声鸣叫。
如果翅膀摩擦时相对身体所抬起的角度不同,摩擦频率将发生变化,从而带来不同的声音,这为斗蟋的演奏赋予了不同的旋律。
图片来源:Xiaoqiang Li et al./ Zootaxa(2016)
雌性中华斗蟋不能鸣叫,通常蟋蟀尾部有两根细长的尾须,被当作尾巴,而雌性看似有三根,实际上多出的一根是位于中间的针状产卵瓣。
图片来源:网络
中华斗蟋还有一对用来飞行的后翅。成年斗蟋的后翅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,这一现象被称为翅二型。
在玩虫圈子里,通过中华斗蟋的翅型来鉴别它们是否勇猛的方式,也一直在其中流传着。但实际上,只有长翅型斗蟋在成体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可以飞行,当生殖腺发育成熟后,后翅便会开始脱落。
长翅型雌虫将营养优先用于飞行肌发育,而短翅型则优先用于卵巢发育。相应地,长翅型个体有更强的迁飞能力,有利于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。而短翅型雄虫鸣叫声洪亮清脆,更利于吸引雌虫,短翅型雌虫也有更强的繁殖能力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如果说雄性斗蟋一出生就具备演奏天赋,那么雌性斗蟋就是“音乐鉴赏”的行家。那么它们的“耳朵”在哪里呢?
图片来源:网络
中华斗蟋的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,昆虫的听器类型和位置不尽相同,除了鼓膜之外,也有昆虫是通过“听觉毛”来获取外界声音的。
图片来源:网络
既然是能上“战场”的斗蟋,肯定有其特别有力的特征。雄性中华斗蟋的口器就是重要的战斗武器,它们的咀嚼式口器的上颚十分发达,勇猛好斗的它们常常大打出“口”,并且通过争斗声宣示主权。
生活习性
这是一种古老的物种,中华斗蟋栖息于野外地面、土堆、石块和墙隙中,掘洞穴或利用现成的瓦砾石块缝隙而居。
它们一般白天休息夜间外出活动觅食,是杂食性动物,各种作物、树苗、菜果等都可以成为中华斗蟋的食物,所以即使它们在“斗罗场”上再受欢迎,在农业上,它们始终被归为害虫。
图片来源:网络
中华斗蟋生性孤僻,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的,绝对不会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。只有在繁殖交配期,雄性才会和另一只雌性同居,否则它们是彼此不能相容的。
这其实是因为雄性具极强的领地占有欲,它们不允许自己的领地与他人共享。为了争地盘、争配偶,与其他雄性个体进行殊死决斗是它们在行为上的特性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关于中华斗蟋间的繁殖交配,它们都不是通过“自由恋爱”完成的,而是雄性之间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,胜利者才可以拥有配偶。在它们的世界里,也是“一夫多妻”制的,但是由于优胜劣汰的繁殖方式,它们繁衍的子孙多半是非常健康的。
历史故事
说起中华斗蟀,就必须要说一说其和开篇所提到的促织天子之间的历史故事。促织是蟋蟀的古名,也正是因为明宣宗爱“斗蟋蟀”这个娱乐入骨,才得以此称号。
图片来源:网络
他下令要苏州知府进献蟋蟀,因此,民间都在捕捉蟋蟀,而无法捕捉到蟋蟀的人们,只能出高价购买,一时间蟋蟀的价格猛涨,上好的蟋蟀一只需要十几两黄金才能买到。“万金之资付于一喙”,这就是当时的历史事实。
图片来源网络
而这也流传至今,在“斗蟋蟀”圈中,一只好的蟋蟀最高可以卖到10几万元。这个富人的娱乐活动,崽崽也算听过看过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