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:4008-717-879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知识库 > 常见问题 >

什么是隐翅虫?隐翅虫有毒吗?

发布时间:2017-05-09 来源:未知

价格表
什么是隐翅虫?
  隐翅虫又被称为“影子虫”、“青腰虫”,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,属昆虫纲,鞘翅目,隐翅虫科。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。鞘翅极短,因该科大多数种类其后翅藏匿于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觉而得名。其中,毒隐翅虫因体内有毒液而对人有威胁,但并不致命。
  隐翅虫分14亚科900余属,有20000余种,广布世界各地。状似白蚁,体长约0.5~1.0厘米,身体为橘黄色,头、胸及尾部为铁青色,故俗称“青蚂蚁”。
外形特征
  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,全世界包括3200多个属,约46200种。每年以300-400个品种的速度在增加。
  常见于腐烂动植物周围,以食腐或捕食其他小型动物为生,有些种类访花。多数细长、体小,头、翅和腹尾呈黑色,前胸、腹部及足为橘黄色,形似大蚂蚁,一般不到3毫米,最大可达3厘米。
隐翅虫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肤炎症,但并不严重,会留下较大的疤痕。
隐翅虫有什么危害?
  隐翅虫的毒害并非虫体螫咬人体所致,而是由虫体内所含之刺激性毒素「隐翅虫素」造成的。隐翅虫素附著皮肤后会产生缓慢痊愈的坏死性红斑。隐翅虫在皮肤上爬行时,就会从关节腔中分泌出体液(富含隐翅虫素),而引起皮肤病变,造成线状的病灶;当虫体被打死或捻碎时,则会造成毒液大量溅出,形成糜烂的局面,这时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,再去碰触到的皮肤,会有如同抹果酱一般,将毒液散布开来而引起广泛的病灶。也就是说因为虫子在人体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线状痕迹,当不自觉地打死或夹死虫体会造成大片糜烂的病灶。
  隐翅虫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肤炎症,痊愈后伤口颜色与周围皮肤会有差异。
  人体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(如隐翅虫从皮肤上爬过),皮肤会出现点状、片状或条索状红斑,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。若受伤面积不大,会有轻微痒痛感;若受伤面积较大(如多处皮肤被隐翅虫爬过),则会有强烈痒、痛感觉,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,发烧等。
  若人体皮肤接触大量毒液(如毒液流到皮肤上),则受伤部位会产生水泡,周围皮肤红肿,水泡与红肿间为一原肤色的圈装部分。水泡可以弄破,如用棉签挤破,然后用盐水洗净,但是不久后会重新产生水泡。水泡不久后会自然消失后,患处会隆起,中间原水泡处凹陷,像火山口,但是一般火山口是圆形的,而皮肤上的患处是称线状的。患处隆起部位皮肤组织将全部坏死,形成深咖啡色疤,在疤下长出新皮肤,但是新皮肤颜色很淡,与周围皮肤有一定差异,导致痊愈后,患处像被刀割伤后痊愈的样子。所以,留下的疤痕对皮肤的影响最大。
毒隐翅虫是什么?
  毒隐翅虫,又被称为“青腰虫”,身长0.6~0.8cm,乍看像蚂蚁。整个身体由黑黄二色相间组成,分为5节,头部黑色,有1对丝状的触角,爬行时不停地挥动,停下时尾部上下扭动,把翅膀收回,且有趋光性,夏秋两季最常见,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。体外没有毒腺,不会蜇人,但是体内有毒液(酸性毒汁,pH值1到2),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。
毒隐翅虫生活习性
  毒隐翅虫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,孳生场所大多是在潮湿的地方,如淡水湖边、沼泽、水沟、池塘、河流漫滩、杂草从、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油菜、萝卜、烟草、棉花等作物田中。白天活动,常在作物或杂草茎叶上爬行,受惊时奔跑速度很快。以小型昆虫、植物花粉、腐烂的有机质为食。具有明显的向光性(特别是对荧光),光亮越强,招来的虫子越多。同时还具有向高性。进入室内的隐翅虫能耐饥数日,使人体不断受到损害。毒隐翅虫夜间活动的频率受气温、风向、光亮等诸多因素影响。
  只有Paederus属毒隐翅虫才有毒,大多数隐翅虫都是无毒无害的。
隐翅虫主要分布在哪里?
  隐翅虫孳生在潮湿的地方,如淡水湖边、水沟、池塘、河流漫滩、杂草丛、水稻、玉米等作物田中。有趋光习性,常在晚上飞入有灯火的地方,食腐败的植物与腐烂的动物。
  大多数隐翅虫生活在地表,栖息于落叶中,所以筛落叶是理想的捕捉方式。白天栖居在潮湿的草地、菜园等阴暗处,昼伏夜出,喜欢在有灯光的地方聚集,每年春夏繁殖较快。
隐翅虫皮炎的感染途径:
  一般昆虫性皮炎常由昆虫体内的毒素如芫菁素、蚂酸、斑蝥素和类斑蝥素引起。芫菁素主要存在于芫菁科的昆虫体内,体液接触皮肤后会引起疱疹皮炎。蚂酸类毒素则常存于蜂、蚂蚁体内,通过尾刺螫人而引起皮炎。斑蝥素和类斑蝥素,主要存在于拟天牛科昆虫中。
  隐翅虫皮炎则是由隐翅虫体液中的毒素与人体皮肤接触引起。在病原虫发生季节,由于夜晚灯光引诱,致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,在人们周围爬行,常因爬行引起异样感,被人用手在皮肤上有意无意的拍打、压碎或搓揉,毒汁溢出,粘染皮肤和手,手再去抚摸它处皮肤时,导致皮肤受害。
  隐翅虫体液感染人皮肤的途径有3种:
  1)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,成为直接感染;
  2)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,再由手指去摸其他部位导致感染,称为间接感染;
  3)虫子隐藏在衣物、洗脸巾中,使用时把虫体搓烂毒液污染在上面,接触皮肤后导致感染。
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。
隐翅虫皮炎的症状: 
  皮损为红斑,脓疱,呈条状,点状及片状,以条状(一条或多条)或不规则排列小脓疱,极似皮肤被竹签刺伤后继发感染所致的形态,点状者约如绿豆或稍大的鲜红色丘疹及斑块,表面亦可有小脓疱,孤立散在或数个排列呈条状或簇集成群,多侵及颜面部,次为颈部,上、下肢及躯干,阴部皮肤亦常被累及,片状损害以阴囊多见,边缘境界不清。  少数皮损范围广,炎症较著患者,常伴头痛,头昏及发烧等全身症状,浅表淋巴结可肿大,患者常自觉有剧烈灼痛及灼痒感,一般1~2周内痊愈,愈后遗色素沉着或减退斑。
治疗原则:
  及时彻底地清洗掉受害部位的毒液,减轻对皮肤的伤害,其方法:
  1)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;
  2)用肥皂水反复清洗受损皮肤;
  3)用4%的苏打溶液或10%的氨水反复擦抹受损皮肤,中和毒素;
  4)避免或去除可疑致病因素,如食物、药物、吸入物、接触物和慢性病灶等;
  5)出现皮炎,及早用肥皂水清洗,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,若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,可用1:5000高锰酸钾冷湿敷,若有感染,急性抗感染治疗;
  6)对婴儿湿疹,暂不预防接种,也勿接触单纯疱疹患者,以免发生疱疹性湿疹。
预防措施:
  发动众人清除房屋周期的朽木、废料、杂草、捣毁隐翅虫的栖息地和孳生场所。不要在室内堆放废旧物品,保持室内清洁、整齐,使侵入室内的隐翅虫无躲藏之处。夏季需要夜间作业的单位,安装纱门、纱窗,阻止夜间活动的昆虫(包括隐翅虫)飞入室内,减少人体接触隐翅虫的机会。
  夏季到来时,在室内可用凯素灵或奋斗呐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为滞留喷洒,在2-3个月内能有效杀灭飞入室内的隐翅虫。发现有隐翅虫在身上爬行时,不要用手拍打、揉搓,轻轻吹掉或用其他物品将虫子拿掉。若手已接触虫的碎片,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。
  盛夏季节,避免开窗开灯睡觉,可有效防止隐翅虫趁人入睡后乱爬乱窜伤及人体,引起皮炎。